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上一篇文章说,有很多年轻的中国女孩整容。重点是她们都很年轻:有人18岁就做了双眼皮手术,让眼睛变得更大、更圆。到35岁,每个月都会做醒肤治疗。2019年,中国的医美产业年收入达270亿美元,占全球的五分之一,每年增长29%。到2023年,将达到480亿美元。还有统计之外的市场,比如在东莞,有6000多家没有资质的诊所。
2020年,中国61%的医美顾客年龄在16到25岁之间,90%的顾客不到35岁,其中85%是女性。而在美国,81%的顾客在30岁以上,近四分之一超过55岁。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儒家式的养育方式在起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会被无条件地认可,这通常导致学业上的压力,但压力也会被内化,让孩子觉得年轻时就需要提升自己的相貌。”
在中国,半数的医美都是做双眼皮(在美国最流行的是隆胸)。女性希望实现面部的黄金比例,即倒三角形:大眼睛、窄颧骨、尖下巴、小嘴。随着中产阶层的收入增加,更多人做得起手术了。一个季度打一次美容针,花费3000到5000元,有人觉得很划算。有些人整容失败,问题在于,年纪很轻就做医美的话,“会忘掉自己的基准外貌”。
《经济学人》这个报道比较简要。2018年,《泰晤士报》就报道说,在中国,大学开学前有很多学生做整容手术,不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是为了提升自信。《今日心理学》去年一篇文章说,中国30来岁的女性保养皮肤是为了显得年轻。
如果说很多女性整容只是为了悦己,而不是为了嫁得更好,这是好事。美国心理学家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中指出,无论是鸟类、蜜蜂还是人类,都是同气相求。在很大程度上,美女与俊男约会,“美学缺憾者”与其貌不扬者约会。社会科学家对这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做了长期研究,并称之为“同征择偶”。
偶尔也有秃顶、有才、富有,或者位高的男子娶到了美貌如花的女人(例如伍德·艾伦与米亚·法罗,莱尔·拉维特与朱莉娅·罗伯茨,几乎所有的英国摇滚歌星都娶了名模等),但是,同征择偶依然很好地描述了人们在寻求他们恋爱对象时的取向。“美貌比其他优点更容易决定一个人在社交金字塔中的位置与同征择偶的潜力。”
丹·艾瑞里的调查发现,人们通常以自己的魅力水平作为出发点来考虑是否与对方约会。事实表明,人们不大可能与比自己差的人约会,即使确信对方只比自己差一点点;相反,他们急于寻找比自己容貌稍强的人。有意思的是,这种寻找比自己稍强对象的欲望很快就会趋于平稳;人们想找比自己稍微漂亮的人约会,但是(姑且假设是为了感到安全和轻松)又不想找比自己强太多的人。
另外,男人比女人更关注约会对象的相貌,男人对于自己本身的漂亮程度并不那么在意。最突出的是,男人怀有比女人更高的期望值,男人对他们选中的女人的漂亮程度非常重视,他们很容易爱上比自己漂亮得多的女性。
美国学者理查德·普鲁姆在《美的进化》中说:“美一直被视为一种严格的男性标准,也就是将女性和女孩视为性客体,并说服女性采用同样的自我毁灭式标准来评判自己。性欲一直被视为另一种让女性发现她们处于男权之下的途径。然而,审美进化理论提醒我们,女性不仅是性客体,也是有性欲并有能力寻求满足的性主体。性欲和性吸引力不仅是征服的工具,也是社会赋权个人和集体的能够促进性自主权扩张的工具。”
如果整容都往同一个方向整,会整出很多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美女吗?有人说,西方的审美标准正在全球化:如今被普遍接受的美女标准是高眉毛、大眼睛、高颧骨、小鼻子、瘦脸。确实,我们在形成审美观的过程中,四处走动,看到许多人的面孔,会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平均的标准,所以我们更喜欢看到平均的相貌。
但一个人有着独一无二的面孔是有好处的。如果自己的长相容易跟其他人混淆,我们有时会倒大霉,比如一个愤怒的邻居误以为你是他的敌人,或者你做了什么好事,对方想报答,结果给了其他人。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长相不够完美,不要想着去整容,而是要享受这一自然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