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边链接,听课程音频:
利湿退黄药:茵陈蒿、金钱草、虎杖,温里药概述
第44 讲 利湿退黄药概述 利湿退黄药: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温里药概述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现在开始上课,192页利水渗湿药的第三节,利湿退黄药。利湿退黄药的基本功效就叫利湿退黄,其实利湿退黄是两个功效,利湿是清利湿热的简称;退黄是利胆退黄的一个简称,所以把清利湿热和利胆退黄合并在一块,这个功效叫做利湿退黄。只有这样子理解以后,对这一类的药的应用才比较准确.
因为首先它是一个清利湿热的药,所以它除了湿热黄疸可以用以外,其他的湿热病证,比如说有的利湿退黄药还用于湿温病,有的可能用于湿热的疮疹,湿热的带下,或者另外的湿热病证。实际上它的清利湿热和前面我们学过的一些药一样,它治疗多种湿热病证。
利胆退黄它主要就是消退黄疸,恢复肝胆的疏泄功能,使胆汁的排泄能够正常,所以使黄疸的症状减轻或者消除。所以有的利湿退黄药它治疗的不一定是湿热引起的黄疸,比如说有的是湿浊偏盛引起的黄疸,或者是寒湿的黄疸,寒证的,那么它主要用来利胆退黄。它加上一些温性的药或者利水除湿的药,主要不在清热。
所以这一类药物的清利湿热和利胆退黄是可以分开的,是两个功效,所以这样对认识这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比较方便。所以我们书上有的药是把它分开,比如说像茵除蒿,因为它功效比较少,就把它的两种功效各自表述。有的药本身功效就比较多,像虎杖、金钱草,那么就把两个功效合并在一起,就使它功效里面的文字不要过于的冗长,便于学习和记忆。
但是所有的这一类的药,它最基本的功效都可以分开,都可以合并,只是说我们具体处理的时候有灵活性而已。所以这是关于利湿退黄药的功效的问题。在临床上当然这一类的药最多治疗的是湿热黄疸,是最佳的主治证。能够利胆退黄的药在我们要学的中药里面不多,我们这一节一共只有五味药,后面两味药是草药,不讲,前面三味药都是(要)掌握的、比较重要的。
前面我们还学过一些,比如说栀子、大黄、秦艽,祛风湿药当中的;以后的比如说郁金,活血化瘀药当中的;或者凉血止血药当中的大、小蓟,这样一些药实际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利胆退黄作用。就包括另外的一些清利湿热的药,比如说像蒲公英这样,都可以用。但是这方面的作用可能有的比较微弱一些,比较典型的就是我们这一节的三味药物,这是关于利湿退黄药的情况。关于它的配伍、性能其实前面讲过了,我们就不再重复。
茵陈蒿
关于茵陈蒿的采收,在唐宋时期或者唐宋以前,在文献上这个茵陈蒿的采收,是这个植物充分长成的时候,采收比较晚,就是在花期。后来到了明代,慢慢的有人就提出来这个茵陈蒿要用幼苗,刚刚生长出来不久采收,这种刚生长不久的采收,采收了以后很幼嫩,所以好像就很柔软,像那个棉花的形状,所以叫绵茵陈。长成熟了以后采收,就把它叫做茵陈蒿了。那在过去的药材也有这么一个区别。到了明代就认为,只是绵茵陈就是采它的幼苗,这个功效才比较好。
李时珍当时就把这个民间的认识,记载到《本草纲目》里面,“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意思是说,要作为茵陈蒿这个药物使用呢,就是春天三月采来才是茵陈,四月就稍微长大了一点,就一般的蒿草类了,五月、六月只能作燃料。所以从明代一直到现代,这个茵陈一般都是用的绵茵陈,就是幼苗。
近年来的研究,又发现茵陈蒿的利胆退黄的一个重要的化学成分呢,就是它里面所含的香豆素类的成分。而这个茵陈,这两种植物含的香豆素的成分,花期的含量最高。
所以我们现在这个教科书上,概述的第三行,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或秋季花蕊长成时采收,我们就把两种茵陈同时收载,那就是对李时珍那个五月、六月当柴烧,就是否定了。究竟这个春天采的幼苗,就是绵茵陈,和秋天花蕊时候采的所谓的茵陈蒿,它们的差异性,可能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如果说把香豆素作为利胆的一个重要的成分,花期采的药材相对还要好一些。这个也是我们现在用茵陈蒿不要拘泥于用绵茵陈,如果有时候药材里面不是绵茵陈的,我们知道,古代是用的,现代研究也是有道理的,至于进一步的差异是以后的工作,就不能排斥它,这个关于药材的问题。
那么茵陈蒿(的功效)就是把利湿退黄分解了,它就是这么一个利湿退黄的专药,其他没有什么功效。所以它又是利湿退黄最重要的一个药物,把它合并在一起显得过于单薄,所以就把利湿退黄分为清利湿热和利胆退黄两种功效。
茵陈蒿把两种功效合并起来,就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从古到今最重要的一个药物。早自张仲景的茵陈蒿汤,茵陈蒿就作为一个君药,配伍栀子和大黄,就这三味药。是治疗多种湿热黄疸,包括黄疸性的肝炎,从现代医学来讲,包括肝胆尤其是胆囊、胆管阻塞不通引起的一些黄疸这一类的,它都是有明显的利胆退黄的效果,所以把它称为要药,所以它最佳适应证是湿热证。
但是这个黄疸我们刚讲了可能多数是湿热的,但有的热象不明显,湿浊比较偏盛,舌苔比较厚腻,但是不发黄,口也不渴,舌质也不红,那么这样一般就认为是湿浊偏盛。茵陈蒿就可以和前面的利水渗湿药,比如说茯苓、猪苓、泽泻这一类的,比如说茵陈四苓散,茵陈五苓散。那主要用猪苓、茯苓、泽泻来利水渗湿,用茵陈蒿来利胆退黄,就不需要它过多的清热,所以就不配清热的药,不一定要大黄、栀子,就是它对湿浊偏盛的。
另外这个黄疸甚至于还有虚寒性的,不但湿浊偏盛,而且阳气亏虚,这样的黄色一般不鲜明,从其他的症象,它的舌质也很淡,比如说脉也比较沉细。还可以和一些温补阳气的药,比如说茵陈四逆汤,配伍附子、干姜。在这样的一些方里面,茵陈蒿主要就是利胆退黄,那就与它清热几乎是没有关系了。它的清热作用已经被附子、干姜这些完全制约了。
茵陈蒿
所以茵陈蒿这个利胆退黄是独立的,它不一定都要用于湿热证,不完全是通过清利湿热才能够退黄,没有湿热的它同样是退黄的,说明利胆退黄是一种特殊的功效。茵陈蒿的清利湿热,除了用于湿热黄疸以外,其他的湿热病证,同样可以使用。那又说明在利胆退黄之外,它的清利湿热又是独立的,独立的功效。所以我们书上的应用二,它可以用于湿温病,比如说今后在大家学习治疗温病学的一些方剂里面,里面是用到了茵陈蒿的。
比如说《温热经纬》当中的甘露消毒丹,里面用茵陈蒿和黄芩这样的一些药,治疗湿温病。另外湿疹,煎汤熏洗,局部的使用,湿疮这些都可以,(还有)湿热引起的其他的皮肤瘙痒。所以它应用相当广的,类似于前面清利湿热的药。所以这个茵陈蒿应该这样子来理解它,两方面,它可以单独使用。
作为清利湿热的药用于多种湿热病证,作为利胆退黄的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黄疸证,但是两者结合起来,它最佳的适应证是湿热黄疸。不是湿热黄疸的,分别配伍,比如说湿浊偏盛的,配伍渗湿利水的(药);寒湿偏盛的,配伍温里的附子、干姜这一类的药。当然根据现代的观点,比如说黄疸有肝郁气滞,有瘀血内阻,还可以配伍疏肝行气或者活血化瘀的,都是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的。这是关于茵陈蒿的简单的情况。
金钱草
这个《本草纲目拾遗》收载的神仙对坐草,它主要产在四川,所以叫四川大金钱草。现在用得稍次一点的,比如广东、广西这一带的经常使用的是一种豆科植物,叫做广金钱草。在全国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它也有习惯性的地方的一些用药,但是不能认为是正品。
《药典》肯定的正品,就是报春花科的小的草本植物,是神仙对坐草,就是所谓的四川大金钱草,这是正品。但是在很多方当中有些成药里面广金钱草,豆科植物的金钱草应用也还是比较广泛,这些都大同小异,临床应用,所以目前一般没有分它。
金钱草的功效,这个除湿退黄当然也可以叫利湿退黄,就是把清利湿热和利胆退黄合并起来了,就把茵陈蒿的两个功效。因为它的功效相对的比较多一点,所以就把它合并起来。它也是可以治疗湿热黄疸,但是在治疗湿热黄疸方面,它不如茵陈蒿的效果好,利胆退黄的效果,所以它用得要次要一些。尤其是临床上治疗黄疸性肝炎,茵陈蒿的作用明显要优于金钱草。
现代研究茵陈蒿不但是有很好的保肝作用,因为黄疸性肝炎本身造成肝细胞的一些损伤或者破坏,很好的保肝作用,利胆作用也很强。同时有人发现,它对病毒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当然是不是对肝炎病毒有特异性的,现在还有待于研究。总之一般普遍认为,真正是传染性的黄疸性的肝炎,茵陈蒿是最重要的,利湿退黄是优于金钱草的。
但是认为金钱草在有一种情况下,可能要优先考虑,就是因为胆管或者胆囊里面有了结石,肝胆结石,引起了胆汁阻塞不通,而最后造成的这种黄疸,结石性的黄疸,就认为金钱草具有排结石的作用。有的书上说金钱草能够化结石,当然这个要正确理解,不要误解,不能误解为这个金钱草的制剂服用了以后,肝胆的结石或者其他的结石就能完全把它化掉,溶解了,没有了,它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对结石的治疗,或者对一部分结石的排除,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目前的用药经验,可能服用金钱草剂量比较大,服用时间比较长,对一些肝胆结石,比如说有的它可以改变这个胆汁的酸碱度,或者里面的一些化学成分,有所改变。已经有了的肝胆结石,可能不容易在上面附着,这个结石的成分,所以就是它长大的速度明显的缓慢,而且有的可能就停止长大了。比如说现在它的直径是1公分,可能服用以后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增大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个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
有的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的胆酸盐形成的一些结石,当然究竟哪一类的,现在也是说法不一样。用了金钱草的制剂以后,可以出现崩解的这种现象,就是说大的结石,比如说直径是1厘米的它可以碎成几个小块,比如说0.2、0.3这样的直径,这样碎小了以后,它就容易通过胆管最后进入小肠,它有利于这类结石的排出。另外它通过金钱草的清热作用,减少因为结石在肝胆里面形成的一些所谓的现代医学说的炎性的反应,简称热证,使湿热的一些症象缓解。
当然这个结石比较大的,要通过,它本身就不能通过胆管,要靠它整个的利用它的这种利胆排石的作用,要通过胆管让它进入小肠,这个可能还是很困难的。有的太大了,一定让它进入胆管,它嵌顿在里面可能就出现急腹症,剧烈的胆绞痛,所以这个一般过大的,直径超过1公分或者1公分左右的,那要把它排出来相当困难,所以这个还是可能要和手术结合起来。
对于肝管内的广泛存在的泥沙样的结石,手术没有办法,因为它整个在肝脏里面那些小管里面都有,手术不可能切除那么多,不可能的,这个可能从外科的方法,手术的方法,就觉得非常棘手,没用。而且即使有时候通过手术,它还要反复的复发,这个也是一个难题。但是金钱草可能对这一类的,广泛性的泥沙样的肝内的胆管结石,可能就是一个优势,它容易排出,所以它有排结石的效果。
所以因为这个胆结石引起的黄疸,这个可能它就比茵陈蒿更有一个好处,多一个好处,就是它对结石的直接排石的作用,或者说化结石的作用。尽管有这样的说法,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并不是完全把它溶解掉。这是金钱草作为一个除湿退黄的药,它可以作为茵陈蒿的辅助药,尤其是有结石的情况下,可能还要优先考虑,所以是一个首选的,在这种情况下。
金钱草
另外金钱草又是一个利尿通淋的药,它清利湿热,除了湿热黄疸以外,还可以用于湿热淋证。一般的湿热淋证,不管血淋、砂淋或者膏淋这些都可以使用。但是这一些淋证当中也是它最有个性特征的,就是石淋、砂淋。泥沙状的一般称为砂淋,结石比较大的称为石淋。这个主要指的是尿道结石,在肾盂里面,肾盂的结石,或者在输尿管里面或者在膀胱里面,总的都是在泌尿道里面,泌尿道的结石,这个中医就叫做石淋或者砂淋。
用了金钱草的制剂以后,同样和肝胆结石一样,有的不容易再长大,可能也有的会崩
解,小的它通过尿道,它本身有利尿的作用,小便增多了,它有个冲刷作用,就容易通过小便排出。另外通过它的清热作用,可以减轻一些炎性的刺激,尿道的灼热疼痛这样的一些症状。所以它也是治疗砂淋或者石淋的首选的一个药物,所以在利尿通淋当中,它有个性,这个需要注意,长于治疗石淋、砂淋。
当然其他的湿热病证,比如说治疗湿热疮疹,治疗湿热带下,妇女因为湿热引起的白带过多,这些也有用金钱草的,其实都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它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清利湿热的药。另外清热解毒,可以治疗热毒疮痈和毒蛇咬伤,比较轻的毒蛇、毒虫。金钱草呢治疗疮痈强度算一个中等,所以还是经常使用的。
但是这个药总体说来,它比较平淡,所以我们这个药味里面,就写的甘、淡,不苦,没有什么苦寒药的不良反应,所以一般用量都很大。比如说有的肝胆结石、尿路结石的患者,每天早上起来,有的用到了每天500克左右的,先煎汤,每天作为饮料不停的饮用,那相当有好处,这是关于金钱草。
虎杖
下面的一个药虎杖,这个虎杖我上次讲总论的时候,提到了这个蓼科的植物它有这个茎,它这个茎不太清楚,有的茎比较粗,它有像虎皮上的斑纹,它大的时候可以像手杖那么大,所以称为虎杖。
它药用的部位是它的根茎和根,这个药在本草学里的别名很多。那我们在书上的195页的,这个参考资料的第二,就说本草文献里面还有阴阳莲、大叶蛇总管、斑庄、花斑竹,有几十个不同的别名,但是这里列的这几种都是近年来在一些文献上经常能够见到的,我们见到了以后知道它是虎杖,但不提倡用这样的名字。
但是有的现在违反了这个原则,比如说前几年,在南方有一个制剂,也是一个成药,当时是地方标准,那么叫做复方阴阳莲片,一个片剂。那么阴阳莲就是虎杖,其实就是复方的虎杖片。其实都不该用这样的一些名称。其余的蛇总管、斑庄、花斑竹这些名称都经常出现在一些处方或者一些产品当中,这个我们要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虎杖在过去是把它放在活血化瘀药,化瘀止痛的药,它本身能够活血化瘀止痛,用于多种瘀血疼痛证。这个是可以的,但是因为活血化瘀的药比较多,也是为了搞平衡,因为利湿退黄药,就这样子把虎杖加在里面也就三味药,而且前面的金钱草,而且它还有双重性,它可以放在利尿通淋药就这一章的第二节,也是很恰当的。
如果这样子排下来,典型的利湿退黄药,我们常用的就是个茵陈蒿,那么这一节的药就过于单薄了。所以基于这样的考虑,也就把虎杖从活血化瘀药里面放在了利湿退黄药,因为它本身就有利湿退黄。所以它的第一个功效利胆退黄,其实也可以改为利湿退黄,或者除湿退黄,这样更准确。实际它也是清利湿热,又能够消退黄疸。
除了湿热黄疸以外,比如说湿热淋证,古代的本草上经常说,这个虎杖能够通五淋,就是说什么样的淋证,湿热淋证,不管血淋、砂淋这些它都可以使用,通五淋。而且有的本草书上单用,还描述就是它的疗效还相当好,缓解尿道的疼痛症状都有明显的效果,或者其他的,比如说有的用于湿热痢疾,或者其他的湿热疮疹,同样的可以。所以这个最好把它改为利湿退黄。既清利湿热,又消退黄疸。作为黄疸如果有瘀血的,它又能够活血化瘀,所以就相当于和活血化瘀(药)配伍在复方里面一样。
虎杖这个药功效很多,它对应的有很多主治,利胆退黄有湿热黄疸,如果把它作为广泛的利湿的药,清热利湿的比如说湿热淋证、湿热疮疹、湿热痢疾,都可以使用。清热解毒呢主要是疮痈,烧伤、烫伤;活血化瘀是一些瘀血疼痛证;然后清肺止咳是治疗肺热咳嗽,比如说我们刚才说的那个复方阴阳莲片,主要就是用来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以后咳喘痰多,实际上清肺祛痰止咳的就用的这个功效。
另外我们在使用注意当中,还有除了它活血化瘀,孕妇忌服。它略有泻下通便的作用,另外它还是一个缓下药,有缓和的泻下通便作用。如果热结便秘不是很甚的,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通便的药,尤其是它治疗黄疸或者热毒疮痈。如果兼有热结便秘,如果症状不是很重,虎杖本身就兼有通便的作用有利于其他的药物的一个治疗。
虎杖因为这个功效比较多,记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告诉同学们一个简单的记忆的方法,虎杖的功效和大黄的功效十分相似。大黄是一个重点药记住了以后,把虎杖和大黄稍加对比就能记住。大黄第一就是泻下作用,只不过它很强,虎杖比较缓和,我们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功效,放在使用注意里面,如果我们把虎杖的泻下通便写在功效清肺祛痰的后面,对不对?完全对的,它本身就有这个功效,只是说和大黄有主次。
大黄泻火解毒或者说清热解毒都可以,我们把虎杖改为泻火解毒,行不行?一样的,也可以用于一些脏腑热证。比如说肺热证,它就是一个脏腑热证。它也是清热泻火药,同时又是清热解毒药,和大黄一样的是用于热毒疮痈和烧伤、烫伤,内服、外敷都是可以的。活血化瘀,大黄有,虎杖也有。治疗妇科病的一些瘀血引起的痛经、月经失调或者跌打损伤,虎杖也能用。
近年来虎杖有的还作为治疗瘀血引起的胸痹,冠心病的心绞痛,因为虎杖里面含有一个化学成分叫做白藜芦醇甙,又叫白藜芦醇苷,现在在国外发现是能够扩张冠状动脉一个比较好的化学成分。
比如说有的在国外提倡喝红葡萄酒,那个葡萄酒,为什么提倡呢?它有利于心血管。那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葡萄皮里面有白藜芦醇甙。现在专门把它提出来,有的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专门在虎杖里面提这种成分,(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实际也是一个活血化瘀的作用。大黄现在多了一个凉血止血的作用,那虎杖不明显,可以用,出血证也可以用。
虎杖清肺祛痰,大黄没有明显的祛痰作用,但是也能清肺热。所以它们真正互相没有的,就是虎杖祛痰大黄没有,大黄止血,虎杖一般现在没有肯定。其余的功效基本上(相似),这样子我们都联系起来记。它们都是蓼科的植物,所以这样子就提供一个学习的方便。当然这样看可不可行,当然不可行,你也可以单独的记。所以这个就是关于利湿退黄药当中的三味药物,我们就介绍这样一些内容,这三味药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所以我们第十二章利水渗湿药,我们就介绍完了,能够利水渗湿的药,就是有利尿作用的药,(除)这一章以外前面学过不少,我们提到了,后面还有。比如说止咳平喘药当中的桑白皮、葶苈子或者补气药当中的黄芪、白术,这些都是典型的利尿退肿的药物。像这个活血化瘀药当中的郁金这一类,都是比较典型的利湿退黄的;凉血止血药当中的大蓟、小蓟这些,也是典型的利尿通淋的,包括白茅根等等,所以以后还会有一些典型的利水渗湿药。我们分别就和这一章的药联系在一起来学。
第十三章 温里药
现在我们就介绍第十三章,温里药。温里药它的含义,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这个刚刚和清热药相对应,清热药是治疗里热证的,温里药是治疗里寒证的。如果说这个证候,这个病证按照寒热两分,除了表热证,剩下的全是里热证。同样的道理,除了表寒证,外感风寒,剩下来的所有寒证都是里寒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温里药它的包涵面是很广的,它应该有很多的药物,都是温里的药物。其实我们前面也学过不少典型的温里药,比如说解表药当中的生姜这一类的药;芳香化湿药当中的砂仁、白豆蔻这样的一些药,都是很典型的;还有祛风湿药当中的一些药,都属于。所以除了这一章,在此前和此后能够温里的都很多。
所以温里药它就是从理论上来讲,它就是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的,或者说以温里散寒、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主要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统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这个祛寒也是祛的里寒。从中医的理论来看,这个寒邪可以外感也可以内生。由于阳气的亏虚,它有外寒和内寒,有外来的和内生的,它都可以用温里的药。
但实际上,我们下面这一章要讲的温里药,主要是温中的。其他的温里作用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兼有功效,为什么要这样来理解呢?因为从理论上来讲,虽然是温里药可以针对五脏六腑。五脏六腑都有里寒证,首先肺,肺的里寒证,往往表现出来是痰咳喘,寒痰的咳嗽,寒痰的气喘。这样的药物它集中在祛痰止咳平喘药,所以能够治疗肺寒的药,能够温肺的主要不在这一章,在祛痰止咳平喘药了。
再回到心,那心是主神志,心主血脉,那心的里寒证,一个是血脉瘀阻,一个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轻的比如说心神不宁,重的昏厥,寒邪闭窍,窍闭神昏,所以能够温心的药,大部分在活血化瘀或者在开窍药里面,集中反映在那儿。那么从肝,当然也是肝藏血的,主疏泄。那么肝受寒,那么也是往往血瘀,寒凝血瘀,或者气机凝滞。所以能够治疗肝寒证的很多药物也在活血化瘀和行气药里面,尤其是疏肝理气的。
肾一般都是虚证,虚寒证,肾阳虚引起的肾的寒证,多数在今后的补阳药。当然脾胃的温里的一些散寒的药,其他章节也有,比如说行气药、消食药,等等,或者有关作用于脾胃的这些章节,但主要反映在这一章。所以根据我们具体收载的药物,这个实际情况,那么我们这一章的药物是以温中的药物为主的。这样来理解有什么好处?就是说把温中作为这一章药物的规律性的功效,每一味药都有,其他的作为一个兼有功效。这样子同学们记忆起来非常方便,学习起来非常方便。
从学的第一味药到最后一味药,它都可以温中散寒,它的归经都可以归在脾胃经。这个就在学习的时候减少了很多麻烦,这一句话就每一个药都适用,温里药。有的药可能兼有温肝的、温心的、温肺的,甚至于补阳的,就是治疗肾的虚寒证的,它可能兼有。兼有就是部分药,部分药记起来那就要方便得多了。所以这是我们在含义当中说明这样子来学习,看是会不会要好一些。
所以第二个问题,关于这一类药的功效与主治。那么这一类药刚才说了最基本的功效就是温中,兼有最多的就是温经。经脉受寒,出现了头痛、腹痛或者引起了疝气,睾丸肿胀疼痛这样的一些病证,能够温经散寒。但是在具体的功效术语使用的时候,有这么一个规律,凡是这个药它的功效写的是比如说温里散寒,因为寒凝滞主痛,一般的温里药都有止痛作用,或者叫做散寒止痛或者祛寒止痛。
凡是在功效术语里面是温里散寒、散寒止痛、祛寒止痛的,那么这样的药物它其中就包括了温中散寒、温中止痛和温经散寒、温经止痛这两个方面。这一章里面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药物,它只能够温中,它的功效就要回避散寒止痛或者祛寒止痛、温里散寒这样的比较笼统的功效。直接就说温中,或者温中止痛。
乌头的花
所以这一类药物的第一功效,在我们这个教科书上,就是这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刚才说的,笼统的说它散寒止痛、温里止痛、祛寒止痛、温里祛寒,这样不同的说法,那么它就包括了温中和温经两个方面。如果没有温经作用或者温经作用不明显,临床上主要是用于脾胃的寒证的,那么就说它温中或者温中止痛。所以我们一看功效,就知道它的主治证,有的比较宽泛,有的比较局限,这是关于这一类药的基本功效。
当然有的可能兼有温肺或者温阳,它分别可以治疗肺寒证或者阳虚证。另外比较特殊的,这一章少数的药物兼有回阳作用或者回阳救逆的作用,是治疗亡阳证的,我们讲附子的时候再说。所以这个就是关于这一类药物的功效和主治。一个是共性的,然后兼有的,就是比较少,兼有的就是一个温阳,一个回阳,或者温肺。
第三个关于性能特点,这一类的药物都是用于治疗里寒证的。那么根据药性确定的原则,能够消除或者减轻寒证的就是温热的药。这一章的药物是典型的温热药,温热性质都很强,有相当多的就是写的热性,甚至大热性,有的就是写温性。这个温性也是比前面温性的药明显的偏向性要大一些。就是我上次讲的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当中说的,就是标温性的药有温煦之温,有温热之温,温煦之温如春天的阳光,人人可近,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因为温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比如我们前面的发散风寒药,又叫辛温解表药,这个温可能就是温煦之温,一般的人都能接受,它不会有明显的因为温的偏性造成的一些伤害。那么这个温里药的温,可能就是温热之温,温热之温非开冰解冻不可以轻试,真正要里寒比较盛的,才用,反之里寒不盛或者没有里寒用了可能就容易助热,就容易化火,那就容易对人体造成新的一些病理损害。所以典型的温热药是这种药性。
从药味来讲,因为寒邪是凝滞的,温里就是使寒邪消散,它有散的作用特征。所以也符合辛能行能散,一般这一类的药都有辛味,加上这一类的药本身就是辛辣芳香的。在我们烹饪当中用的调味品,主要都集中在温里药,胡椒、干姜、肉桂、丁香,就包括我们前面的白豆蔻、草果、草豆蔻这些都是调味品,它也是温里药。
比如说我们现在炖牛肉、炖羊肉,很多都要加一点草果或者草豆蔻在里面,那是作为调味品在使用。本身就是辛辣芳香的,所以这一类的药,药味都是辛味为主。当然有的能够补阳,温补阳气那又有甘味,有燥性的,可能还有苦味,那是个别的药。
归经,这个(以)我刚才那样子来理解这一章,也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归经。这一章的药都能够温中,所以每一个药从附子到最后要学的,比如说荜茇,大纲要求的,我都写上脾胃经,一点都不错,百分之百的都能温中。凡是功效是写的散寒止痛、祛寒止痛的它还能温经,温经主要涉及到肝,除了脾胃,还有一个肝经。能够补阳的,能够回阳的,以肾为主的,兼心、兼脾都可以。因为本身就归脾胃,脾胃就重复就不管了,以肾、心为主,兼有回阳或者温阳的,那把心、肾经加上去了。
这样子一般来说都和教科书上能够吻合起来,有利于理解记忆归经,也有利于理解记忆功效和主治。这样子把比较复杂的,没有什么规律性的一些东西,就把它变得有一定的规律,就掌握了重点,我认为这样有好处。所以我觉得同学们应该这样子来认识这个问题。这一类的药物它有少数的药有毒性,尤其是附子这一类,所以也是性能里面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这是关于性能特点。
第四个配伍应用,也是寒热虚实。这一类的药本身就是温里的,就是针对寒邪的,但它针对的里寒。如果有表寒,那么用发散风寒的,表里同治。寒和热,和清热药同样的道理,除非是寒热杂错,那么这个很特殊,没有意义,我们不管。清热的药配伍就没有必要性,因为太特殊了。
虚,根据中医的理论,为什么有寒?为什么里寒?一个是寒邪外侵,阴盛则寒;另外一个是素体阳虚,阳虚生内寒,阳虚往往都兼有明显的气虚的。所以这一类的温里的药,主要是配伍补阳的药或者是补气的药,主要是补阳药,(这是)虚的问题。
实的问题,除了寒热以外,比如说,这个寒邪往往影响人的一些脏腑功能,比如说脾的运化,肾的主水,往往水湿内停,所以这个寒凝水阻,有水湿的,配伍除湿的药,燥湿、化湿、利湿都行。湿凝结于局部可能就是痰饮、痰浊,可以配伍化痰的药。如果寒在脾胃,消化能力降低了,饮食积滞,配伍消食的药;寒凝气滞,气机阻滞,配伍行气的药;寒凝血瘀,配伍活血化瘀的药,等等。
所以这个实的这部分配伍是相当广泛,很多章节其实都能够配伍在一起。这个症状也可以考虑,如果想得到,想不到也不重要。如果想得到,比如说这一类的药都能够治疗脾胃虚寒,那么脾胃虚寒比如说有恶心呕吐的,那配伍止呕的药;如果有腹泻的配伍止泻的药,这些只要言之成理,符合这一章药治疗病证的一些特征,都应该是很好的内容。
在考试的时候如果书上没有这些内容,如果那一位同学这样答了,可能还要奖励他一点得分,说明他真正是学好了,不完全是,他并不是在死读书,是把整个中医理论和这一类的药物紧密的结合起来了。他有发挥,真正他有开拓性的思维,那是一种好事。所以配伍就是根据寒热虚实,加上一些最主要的主治证的一些症状,有针对性的作一些配伍。
第五个问题使用注意,还是和前面的章节(一样)因证选药,它主要是什么样的脏腑的寒证,那主要选作用于什么样的脏腑的。比如说阳虚的虚寒证那要选有温阳作用的这个温里药等等;疼痛比较厉害的以止痛作用比较强的,这个它有不同的内容。另外一个三因制宜,这个和清热药一样,只不过刚刚相反,温热的季节、温热的地区该用温里药也要轻用,反之,如果说是寒冷的季节、寒冷的地区,该用温里药可能适当的重一点。因人也是素体,它的寒热很容易阐述。
肉桂
关于中病即止,也是不要过用,过用了就容易助热,容易化火,产生新的这种病理改变。另外一个就是病证禁忌,这一类的药是治疗寒证的,那热证肯定不能用,阴虚火旺也不能用。我们前面讲孕妇妊娠禁用药当中,温里药一般偏性比较大,作用有的比较峻猛,孕妇一般要慎用。慎用药里面有温里药,因为中医认为产前宜凉。所以在妊娠期间温热的药对产妇是不利的,适当的偏于寒凉的药是有好处的,所以孕妇也是一个证候禁忌。
从药材方面这个没有什么特殊的,附子这一类个别的药需要久煎,一般不(普遍)实用,所以这个可以要求,也可以不要求。所以整个这一类的药物概述部分大概就这样一个问题,和我们教科书上表述不同的地方,就是大家注意一下。
就是我说的它的功效方面的共性,就是都可以温中的问题,以及术语温中和普通的祛寒它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这样有利于把握这一类药的基本功效,基本的主治以及归经等等,都可以迎刃而解。这个是供同学们参考的。但是从广义上来讲,这个温里药是包括温各个脏腑,不一定都在中焦,但是根据我们这一章的具体情况,它是以中焦为主的。
这一节课就讲到这里。